国产轮胎不被认可的成因分析
来源: | 作者:chinacaw | 发布时间: 2016-02-21 | 831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三角集团公司把建设全球化轮胎品牌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2015年9月,三角轮胎品牌走向全球高峰论坛召开,以品牌建设推进全球市场的发展。
  据悉,风神轮胎以“世界品质、国际品牌”为发展愿景,向价值链高端挺进。
  此外,在品牌营销活动中,主流轮胎企业持续在机场、高速公路、电视和网络媒体等投放广告。
  如中策橡胶集团和森麒麟轮胎公司均在央视投放了广告。其中,中策橡胶在央视最多的一年投放广告额达上亿元。
  不过,由于广告时段以及企业单一等原因,不能形成气势,感觉效果不尽如人意。
  “目的是吸引消费者,虽然在中策自己的渠道里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不过轮胎圈子外的人还是关注很少。”中策橡胶集团销售公关副总经理董激文表示。
  外资品牌赢在哪儿?
  消费者青睐外资品牌乘用胎,原因何在?
  世界轮胎行业发展有近200年的历史,而中国仅100年,快速发展也就是最近30多年的事情。
  外资品牌首先赢在起步早,更重要的是品牌营销、渠道建设意识比民族品牌强,市场开发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占领原配市场相当于占有了市场一多半的主动权。不仅提升了品牌在驾乘者中的认知度,而且按照驾乘者的消费习惯,更换轮胎时会不自觉地配装原车品牌的轮胎。这样,替换市场也就顺理成章地为其所有了。
  而国内轮胎企业由于起步晚,研发手段不完善,尤其是之前一直没有轮胎试验场,始终无法与汽车厂乘用车新车型共同研发配套轮胎,导致为乘用车配套的轮胎企业寥寥无几。
  同时,国内合资汽车企业的经营机制,也严重制约了国内品牌轮胎的配套。
  此外,外资品牌还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分销渠道建设经验,在全国布局建设旗舰店、专卖店以及电商平台。
  “在外资企业长期的品牌推广中,老百姓内心就分层了,外资的就是好于国内的。”董激文说道。
  赛轮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逯春晓认为:“不可否认,经过几十年的品牌传播,跨国公司能够赢得市场和效益,肯定有品牌无形资产的溢价效应在里面。中国品牌影响力不够,在市场中就没有话语权。”
  “在合资合作过程中,外资品牌也极力打压国内品牌。在与固铂公司合资前,成山牌乘用胎在行业很有知名度。但合资后,固铂不让卖成山牌产品,10年合资,成山品牌发展停滞不前。”
  浦林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国内销售与市场部总监王屿说:“好在通过10年国际化历炼,公司掌握了跨国公司规范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通过资本整合,实现了技术、市场、管理等综合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