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是一把双刃剑,汽车产业机遇大于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持续造成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至战略高度,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加严,整个汽车产业格局和生态正在经历重构,这对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汽车产业整体承压,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我国汽车产业面临新一轮增长压力。过去三年是不平凡的三年,跌宕反复的新冠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等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全球固有秩序。我国经济长期“L”增长态势、疫情及俄乌冲突影响未来预期及消费活动、基建接近尾声、国三车辆与国六排放提前置换、物流运价持续走低等多维因素交织,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一轮增长压力。
我国出台一揽子政策举措稳定汽车产业。为应对汽车产业的持续下行,一方面,国家出台系列财税政策力保汽车产业稳定,如“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900亿货车贷款延期半年”、“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等,相比全球主要汽车大国市场持续走低,我国汽车市场降幅逐步收窄,将呈现“U型”走势。另一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保有国、拥有最大的消费潜在群体和韧性活力十足的经济体系。随着防疫政策优化,疫情对汽车产业的冲击将进一步减弱,汽车产业将进一步恢复并向好发展。
表1 全球主要国别汽车销量对比
数据来源:Marklines、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二)供应安全风险凸显,催生国产替代机遇
全球正在加速重建供应链护城河。一是疫情使我国汽车产业链几近停摆。今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汽车产业聚集区陆续出现新冠疫情,汽车产业全链条供应体系、物流运输、生产制造和消费等呈现多重压力吃紧现象,影响产能规模600万辆左右,占全年产能的23%。二是部分国家和地区推“逆全球化”给产业带来风险。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如碳酸锂价格由8万元/吨上涨至51.25万元/吨。推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芯片出现断供,MCU产品交付周期提升至30周甚至一年以上。同时,《芯片与科学法案》的实施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形成掣肘之势。全新供应链格局下中国迎来国产化替代机遇。后疫情时代,在全新的供应竞赛下,汽车产业链供应关系不稳定性持续存在,为我国形成完整闭环的汽车供应链体系提供了机遇,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合力攻关关键技术,共建新型供应合作体系,是实现产业链安全、自主可控的关键。
图1 电池级碳酸锂国产价格(单位:万元/吨)
(三)百年变局驱动创新,将加速新四化发展
汽车产业转型近在咫尺,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服务化转型。在电动化方面,在中央“1+N”双碳战略指引下,我国汽车低碳化成为必然选择,但面向“3060”目标达成仍存在部分挑战,时间尤为紧迫,亟需行业合力解决。随着电能、锂电储能、氢能储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形态和定位不断演变,新能源汽车将成为能源体系中的关键节点,催生万亿级新赛道。在智能网联方面,技术跨界融合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基调,将迎来新一轮突破,推动形成新型产业生态体系。在服务化方面,截至2022年3月,我国汽车保有量达3.07亿辆,居全球首位,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产业链价值向使用端转移,汽车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将成为产业重要构成。
二、消费观念转型升级,新型消费生态加速形成
新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汽车消费需求也从过去的基本出行需求不断升级,逐渐呈现四大变化,共同驱动产业快速向高端化、高质化发展。一是重软件、轻硬件。从关注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三大硬件快速转变为关注智能、体验和健康的软件系统。二是重服务、轻品牌。从传统看重汽车品牌与价值的观念逐步转变为看重服务价值。三是重绿色、轻污染。节能环保消费意识深入人心,消费意识将从根深蒂固的传统燃油车辆加速转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消费倾向。四是新旧消费并重。汽车消费观念逐步成熟,在信用体系、数据应用与检测服务加持下,汽车消费市场由单极新车消费为主,逐渐转变为新车与二手车消费并重的消费观念。
(一)更加关注新型安全用户从关注车辆本体安全转向关注车辆系统安全。消费者对安全的关注始终如一,传统安全理念以主、被动安全为核心,乘员舱内安全是最为关注的内容。随着汽车产业呈现“电动加速+智能开启”双重特征,电池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等系统性安全内涵拓展。据统计,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152起、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事故29起,动力电池热失控、氢气泄漏成为用户最为关切的安全问题。我国组合驾驶辅助技术应用加快,产品保有量达900万辆以上,产品功能范围不清晰、功能使用不规范等共性问题突出,给道路交通和公共安全带来隐患。根据Uptream Security数据,近十年全球汽车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安全事件增长超过10倍,车辆存储大量个人隐私数据,容易造成身份信息、运行数据、地理信息、行车轨迹等数据泄露,引发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风险。
(二)更加关注车内健康汽车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三空间,车内健康成为用户关注焦点。一是关注车内空气质量。汽车已从传统的交通工具演变为智能移动终端,汽车不仅仅再是普通交通工具,而是成为办公室、会议厅、娱乐室、餐厅等多元化生活空间,疫情使得自驾出行比重上升,相对狭小、密闭的车内环境是否健康迅速成为消费者关注焦点。调查数据显示,用户购买关注提及最多的是气味舒适度(如头晕、恶心)、健康危害、车内系统空气净化率,占比依次为59%、53.2%和49.4%。二是关注电磁安全。新能源汽车用户对电池辐射和过敏更为关切。调研数据显示,接近50%的新能源汽车用户均担心电磁辐射问题,明显高出传统燃油汽车。三是关注车内病毒消杀。疫情使得用户关注车内生物污染(细菌、病毒等)问题,用户关心车内是否具备生物污染控制系统、车内消毒杀菌系统等,未来防病毒系统或将成为标配。
(三)更加关注智能体验一方面,用户对汽车的需求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伴随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消费水平持续向高端化、高质化升级发展,人们追求更好、更愉悦、更舒适的体验。汽车智能化和用户体验成为核心需求。调查数据显示,用户对智能安全、智能交互、远程控制和智能化座舱关注程度相对较高,使用频率也较高。随着使用触点不断增多,消费者更加愿意为体验过程买单,比如付费升级功能。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的服务体系正成为新型竞争力。大数据与汽车服务将催生新一轮创新与竞赛,用户首款电子产品将成为生态竞争的入口。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精准服务体验将为用户和企业带来更大价值。
(四)更加关注绿色环保 绿色消费的购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一方面,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发生巨大转变,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选购或置换更加节能、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汽车。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00万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完成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另一方面,用户的绿色消费理念进一步推动汽车产业向可循环利用的方向发展。在汽车研发制造过程中,安全、无害、可重复利用、可降解的环保材料被大量应用到座椅、顶棚等系统中,考虑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与环保成为消费新趋势。
(五)更加关注消费透明透明、理性、新旧并重成为消费者选车、购车的新特征。一是汽车销售价格透明化。现阶段,汽车电商快速发展并成为汽车销售不可或缺的渠道。在促进汽车消费的同时,汽车电商也使汽车销售价格信息趋于透明。造车新势力推崇直营模式,甚至可实现零售价格统一。二是消费者选车理性化。近年来,以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为代表的专业汽车测评服务快速发展,把消费测评拉回专业客观轨道,消费者选车有了更多专业、客观的测评支撑。此外,我国消费者对二手车接受度越来越高,汽车消费呈新旧并重趋势。得益于认证二手车、二手车电商等模式的快速发展,高品质二手车供需两旺。现阶段我国二手车市场增速长期超过新车,未来3-5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将有望逐步超越新车。
三、技术融合迭代发展,赋能汽车产业引领全球
我国汽车产品技术边界正从有界转变成无界。汽车技术与尖端科技的融合发展愈发紧密,汽车成为各类先进技术的最佳应用载体,汽车产品形态与定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绿色节能技术更加多元化、便利化在国家“3060”双碳目标战略、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战略、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及消费需求等驱动下,绿色节能汽车技术向多元化和便利化方向发展。多元化方面,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全球最为系统、全面的绿色节能技术体系。包括48V微混技术、混合动力技术、插电式混动技术、增程式汽车技术、纯电动汽车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及绿色低碳替代燃料技术等。中短期内,多元化的绿色节能技术将同步推进、重点开发。便利化方面,新能源汽车使用便利性持续提升。一是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稳步提升,如三元动力电池包能量密度已达200Wh/kg,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基本消除。同时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动力电池快速发展,催生电池体系变革。二是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性能快速提升,如超过4C充电速度的动力电池及超过300kW的超级充电技术等,可实现产品快速补能。
(二)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将加速迭代升级软件系统成为企业价值差异化的灵魂。一是软件系统由表及里实现自主化。操作系统是构建智能网联生态体系的关键,目前操作系统的系统软件、中间件、功能软件的技术核心主要掌握在国外,自主可控是必须面对的难题。目前,国内部分企业通过突破包括座舱软件、智能驾驶控制软件的应用层软件逐步实现自主可控,并逐步深入到中间件,未来有望突破系统软件。二是构建OTA差异化技术。OTA作为“产品再造”的软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全新的生产力,OTA升级逐步从零部件级拓展到整车级,甚至发展到企业级和产业链级,实现OTA升级联动。企业通过OTA,持续为消费者带来“越用越新”的用户体验。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汽车OTA装机率将超过60%,装备OTA升级服务的汽车保有量超1.7亿辆。
(三)健康技术朝着定制化、服务化迈进健康舒适技术成为产品竞争价值高地。一是产品功能定制化与服务化技术。以影音娱乐系统、座椅系统、人机交互系统、主动悬架等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发展、融合应用,功能定制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多元,不断提升驾乘舒适感。二是新型无感技术,实现安全与舒适双保障。以主动空调、智能天窗、自动灯光、智能交互、数字钥匙、无感结算等为代表的新型无感技术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舒适性。三是改善内饰材料,车内净化技术。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及制造工艺,搭载抑菌、杀菌等车内净化技术等,保障车内成员健康。四是无接触控制技术。以远程控制、语音指令、手势识别、面部识别、在线预约保养等技术加速应用迭代,全程避免人与人接触,减少用户与实体按键的接触,保障用车安全。
(四)新型检测评估技术与模式加速涌现汽车产业进入新时代,汽车与相关新兴技术全面融合,汽车产品呈现自动驾驶、移动能源、智能终端三个新属性。汽车新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对检验检测提出新挑战、新要求。检验检测技术是保障汽车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基础。作为汽车产业的关键一环,检验检测技术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一是传统检测方式难以适应产业新特性。数字化检测、全生命周期检测、远程检测、无人化检测、共享检测等将加速兴起,颠覆传统检测模式。行业需要着力攻关云端平台系统开发技术、车载安全检测模块开发技术、专用检测装备开发技术、多终端服务软件开发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二是新型检验检测技术快速涌现并应用。如智能网联汽车虚拟仿真技术、封闭场地测试技术、开放道路测试技术、动力电池测试技术、电堆测试技术、储氢瓶测试技术等。三是测试与评估一体化发展。以往,我国借鉴欧洲汽车工业体系,形成系统完善的标准体系,指导汽车产品开发与测试,保障汽车产品安全。未来,汽车新技术快速迭代应用,全球标准体系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产品先于标准法规的出现使得基于标准的测试无法全面保障产品安全,评估也将成为保障产品安全的重要一环。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为中国汽车工业注入强劲科技动力”的企业使命,持续围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服务化的产业新特征、新变化,不断强化高端智库支撑服务,加快汽车行业标准建设发展,建立与之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能力,例如,基于大数据的新能源汽车缺陷识别与安全预警等数字化检测工具、自动驾驶场景测试与安全仿真检测、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测评、智能电动二手车测评、基于碳足迹的汽车生命周期排放评价等,并陆续推出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中国健康汽车指数、中国汽车智能指数,进行了新能源汽车评价、驾乘评价研究,为引领产品性能提升、技术进步、透明消费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自强不断贡献力量!
四、总结与展望
回首过往三载峥嵘岁月,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众志成城,精诚合作,先后经历了疫情防控阻击战、运输服务保卫战、道路保畅攻坚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抗疫成就。我国经济仍处在突发疫情等严重冲击后的恢复发展过程中,汽车产业形势又出现很多新变化。总体来看,危中有机,机遇大于挑战。随着汽车新技术、新需求、新形态的深度融合,将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产品定义、供给关系、研发流程、人才组织、商业模式等根本性变革,汽车产业加速驶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服务化。在此,呼吁行业上下可以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和精神,共同推进汽车产业融合创新,共同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发展,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