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大多数企业员工已放假回家过年,可惠山区的“招工主任”刘鲁忙得根本停不下来。2月14日早上8时许,他就驱车赶往惠山工业集聚转型区,“今年,这个园区将有8个大项目同时开工,缺工缺得‘嗷嗷叫’。”刘鲁服务惠山企业招工15年了,今年节前格外忙碌,在他看来是个好兆头:一批智能制造重大项目陆续上马、后劲十足,将激活无锡高质量就业的“一池春水”。
这天他要走访的头一户是无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戴卡轮毂是全国的‘智能制造’明星企业,招工也有难题?”面对记者的疑虑,对走访企业情况烂熟于心的刘鲁当即应答:“从2017年起至2019年,戴卡轮毂总投资22亿元,每年都要达产一个新项目。预计这家企业用工缺口为1000人,其中需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才占总用工需求的60%以上。”
“用工为啥有缺口?去车间走走,你就知道了。”一到企业,刘鲁和戴卡轮毂人力资源总监欧剑宏寒暄几句后,就一头扎进了生产车间。这里是戴卡轮毂2017年新增的3条生产线,一年可产240万只轮毂。走进长约500米的车间,记者放眼望去,敞亮整洁的厂房里,连排的自动化设备和几十个“机器人”在各自的节奏中有序地生产。欧剑宏眼尖,看到走廊上方的液晶显示屏上,一个项目块从绿色跳成红色,他指着身边一个约两层楼高的铝罐说,“数字制造系统监测到它的温度低于700℃,就自动报警了。”接到警报,不过半分钟,负责铝罐的工人设定好程序,点点按钮,项目块立即变绿。
“招工主任”刘鲁在一旁补充提醒,知道这个企业为啥要招600多个大学生工人了吧?这是智能制造的“无人车间”,一路走下来,你在车间里看不到工人搬着四五十斤重的轮毂、干着“粗重黑”的活,他们要掌握的是操作智能设备。
“智能化改造后,戴卡轮毂需要的员工数量在减少,但用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欧剑宏算了一笔账,如果不进行智能化改造,戴卡轮毂计划2018年新上马年产1200万只转向节的“凯斯曼”项目、2019年10月开工年产300万只轮毂项目,仅这两个大项目的用工缺口就达三四千人,而现在的缺口仅为其1/4。按计划,节后公司需新招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岗位200多人。
“企业用工缺口大,赶紧做好人才储备。”刘鲁支招,欧剑宏十分赞同。他说,节后戴卡轮毂想请惠山区人社局带企业组团去佳木斯大学招人。这所大学的材料成型、金属技术等专业直接对口轮毂生产的核心技术。刘鲁爽快答应:“没问题,企业用工有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节后我们一起‘走出去’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