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入协会
CAW认证
简体中文
English
繁體中文
YYYY年MM月DD日 dddd
协会首页
协会介绍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组织结构
会员单位
入会须知
协会工作
协会动态
协会公告
专题报道
产业集群
协会期刊
质量监督
检验检测
行业资讯
统计数据
国内动态
国外动态
标准法规
政策法规
行业标准
展会信息
下载中心
车轮改装
产品大全
会员专区
人才中心
行业认证
协会期刊
联系我们
朱志华:创新的车轮永不停
来源:
记者宋柏松 通讯员武艺群
|
作者:
chinacaw1
|
发布时间:
2018-06-20
|
3619
次浏览
|
分享到:
22年的时间,朱志华将个人的奋斗历程融入公司的成长史,从一名产品设计工程师成长为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推动公司技术一步步升级,使公司从技术的跟随者发展为技术的引领者。
应对挑战与企业共同成长
1996年,朱志华从燕山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开发部的一名产品设计工程师。当时,铝车轮在国内尚未普及,中信戴卡也仅仅为国内的一些厂商做OEM项目,开发能力相对较弱。
1998年,朱志华担任产品设计主管工程师,接到一个重要的产品配套开发项目——为某欧系合资品牌做配套铝车轮。当时客户只提供了一张一比一的图纸,要求按照图纸开发,而且要求去国外开发模具。
朱志华遇到的首要难题是如何把图纸转化到电脑上。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种转化技术,需要去德国做,费用要几万元。朱志华和同事利用周末休息的两天时间,趴在地上用卡尺、三角板等工具一点点量出图纸上车轮的数据,再一点点在电脑上绘制,终于转化成功。他们又尝试自己开发模具,定结构,出图纸,全程参与加工制造和工艺改进……终于,产品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好评。
2004年,中信戴卡为北美一家公司做产品同步开发。这是中信戴卡的第一个同步开发项目。产品同步开发是在整车开发设计阶段就参与零部件的设计,相比之前按照客户提供的图纸和数据生产,难度大幅提升。
当时,对方的造型工程师只提供概念性的造型图,所有的设计都要自己完成。
对方的要求严格到难以想象,甚至要求在电脑上模拟出车轮在不同光照下的视觉效果。面对超乎寻常的困难,3个月的时间,朱志华带领团队白天开会讨论,晚上在电脑上做造型、与后方沟通,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对于车轮的检验,客户的要求更是超出了中信戴卡当时的能力范围——要先通过电脑模拟仿真试验再进行实验室的物理试验。无技术可鉴、无经验可循,朱志华的团队只能摸索前行。通过反复试验,他们最终建立起了车轮模拟仿真试验系统。
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研发队伍
2016年,朱志华出任中信戴卡首席技术官,管理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研发队伍。
中信戴卡向来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为人才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平台。朱志华在研发人才培养上,秉承了公司开放、包容、鼓励的精神,让员工在技术创新道路上进取不止,允许他们犯错,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如果中信戴卡没有容许试错的氛围,也就没有公司的今天,同样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朱志华说。
技术研发不能靠单打独斗,必须打造一支作风优良、能征善战的研发团队。朱志华说:“花钱买到的只是一次服务,并不能买来技术。困难面前迎难而上,敢于尝试、勇于担当的精神,才是团队获得的宝贵财富。”
从最初只能做“拷贝”轮,到现在的同步开发,中信戴卡具备了全链条的开发能力。车轮从创意到3D设计、工程仿真、模具设计、样件制作再到检测试验,过程复杂,而且都是批量开发,必须发挥团队联合作战的优势。中信戴卡的“矩阵式管理模式”由项目经理将造型设计、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工艺开发、样品实现和检测试验等各个专业部门的工程师跨部门组成项目团队,联合攻关,大大提高了开发的速度。
由此,中信戴卡在国内率先建立起车轮同步开发体系。现在,他们每年要为新车做700至800款车轮同步开发。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新方向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一家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向技术的最高峰攀登,才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朱志华和他的团队也感受到转型升级带来的压力,他们顺应时代的潮流,在不断创新中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为客户提供强大的绿色轻量化铝车轮和铝制零部件制造的整体解决方案。
今年3月25日,2018赛季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站拉开帷幕,由中信戴卡自主研发生产的高性能车轮搭载于F1老牌劲旅威廉姆斯车队的新车FW41上,首次投入正式比赛。中信戴卡成为首个以生产技术研发形式参与F1的中国企业。
F1赛车对车轮的性能和生产工艺流程等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车轮需要在材料的“轻量化”和“高强度”之间追求臻于极致的平衡,需要追求极致的工业造型设计,在经过大量的试验检测后才能为F1赛车使用……
走进中信戴卡工程技术研究院,里面摆放着各种外观新颖、造型前卫的车轮产品,这些都是中信戴卡的技术人员研发出来的未来车轮。“未来车轮的发展方向是越来越大,车轮的设计就要突破传统,用新的理念去设计研发。”朱志华说。
2017年,中信戴卡专利公开数量为1255件,在中国汽车行业中排名第七。截至目前,中信戴卡专利公开量累计共有5051件,以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身份跻身于最富创新力的汽车行业巨头之列。朱志华和他的技术团队,已经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最活跃的创新团体之一。
记者手记
用奋斗突破“不可能”
作为一名技术开发人员,朱志华是一位永不停歇的奋斗者。
当初,在接到OEM的订单后,朱志华团队并没有简单地将转化图纸和开发模具的任务交给国外公司,而是自己解决。于是,几个人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用最原始的手段完成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一次参与产品同步开发,客户只提供概念性的造型图,并提出了超越中信戴卡能力范围的检验要求。朱志华再次接受挑战,3个月的时间,日夜不停工作,终于开发成功。
面对一次次的挑战,朱志华从没退缩,而是带领公司的技术水平一步步提升。目前,他们已经将研发的重点投向了未来的新方向。
技术发展永无止境,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歇。(记者宋柏松)
上一篇:
中信戴卡“U”型生产......
下一篇:
衡水市长吕志成率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