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轮胎不被认可的成因分析
来源: | 作者:chinacaw | 发布时间: 2016-02-21 | 831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轮胎市场面临内忧外患,频频遭遇倾销、补贴指控,使轮胎出口遭受较大打击。
  国内乘用胎市场,虽然国内骨干企业产品质量已不输国外,但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经济效益还是明显不如外资品牌。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多家轮胎企业均认为,一方面与国内产业起步晚、消费习惯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品牌知名度、品牌营销和市场开发手段等方面的差距是更重要的原因。
  如何取外资之所长,提高赢面概率?
  业内人士表示,需要组成旗舰方阵协同作战,搭准消费脉搏、聚焦卖点、重点突破。同时,也需要社会消费环境倡导和推动理性消费,使消费环境步入良性循环。
  国内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是短板
  当今世界,品牌竞争已成为焦点,谁拥有卓越的品牌,谁就拥有顾客、市场和未来。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邓雅俐表示:“单个企业孤军奋战,势单力薄。如果组成旗舰队,协同作战,像2003年推出全钢胎十大民族品牌一样抱团发展,应该是改变目前品牌竞争形势的较好方式。”
  2003年11月,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推出中国全钢胎十大民族品牌。2004年9月1日,十大品牌全部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通过发展民族品牌,打造中国名牌,争创世界名牌,中国全钢胎产量由2004年的1610万条,增加到2014年的11200万条。国产品牌全钢胎,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70%左右。
  10多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乘用车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保有量的增加,轮胎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乘用胎已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而内资品牌乘用胎的市场占有率明显处于劣势。
  “中国轮胎品牌很多,但知名品牌少。骨干企业虽然拥有国际先进技术,产品在功能特性和质量上不逊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民族品牌市场知名度和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是我们的短板。”
  邓雅俐表示,民族品牌难以取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和销售价格,制约了中国企业拿出更多的资金开展技术研发、品牌推广。
  “品牌创建工作要始终当作行业和企业的长期大事来抓。推动中国轮胎由大向强发展,要以品牌战略为引领,打造全球知名品牌,提升品牌竞争力。”邓雅俐说道。
  近年来,国内骨干轮胎企业已经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纷纷在提升品牌方面下功夫。
  2016年,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将以品牌建设为主线,全面提高产品的市场美誉度和品牌价值。品牌营销上,加大投入中策车空间、形象店、零售店的品牌形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