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很多企业都说我要数字化转型,然后上了很多系统和平台,最后就变成了员工每天切换在不同的平台上,去填数字、写报告、走流程。头部的领导可能一眼都不会看,他还是习惯面对面的PPT汇报。那他从来不去看这些数字,不去看这些平台,怎么能够真正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呢?
第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核心,是这个企业的工作方式是不是数字化的工作方式。数字化或者说自动化,它仅仅是个工具。在这之前,企业日常的工作方式、企业资源的匹配、预算、采购、生产、内部管理这些相关的环节是不是已经非常顺畅、清晰、标准化了呢?只有你能够完成这些或者达到这些要求的时候,才能去匹配一些非常高效的工具去实现转型。
那实际上还有很多企业是,我不缺钱,我就是想去转型。所以呢,我去请一些顾问,上一些高大上的工具,反而会变成了我的工具在牵引我的业务去进行一些变革。其实呢,也不是不能成功,但是会有点事倍功半的感觉。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我知道我未来要走向数字化,那其实我就应该先在我内部的工作模式上,按照高度的透明、标准、高效这样的模式,先去形成这样的工作机制。有了这样的工作机制以后,我再匹配相应的工具、平台、软件产品,这才是顺其自然地完成了数字化转型。企业的工作模式是不是已经按照数字化的工作模式去做改变了,这跟你上不上工具,其实是关系不大的。
其实我们身边就会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我自己,我记东西还是喜欢拿笔记本记一下,但其实现在有很多手机App,它们可以提供很强大的日历、提醒、代办、日程管理这些功能。但我没有用,我还是相信我的笔和纸。那从我使用手机这个场景来讲,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吗?并没有,我有工具,有好的东西,但我的模式还是传统的非数字化的模式。
第三,我觉得还是要回到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它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技能要求,还有一些是工作规则上的要求。
比如,我们现在很多工厂的客户,他们原先的技术人员,更多是熟悉单机,能将一个单机玩得非常转。但变成自动化生产后,单机是否足够优秀和稳定,它的优先度是要低于整个系统是否足够优秀和稳定的。原来的这些技术人员,如果不做新技术的赋能和提升,他可能就不懂如何去使用机器人,不懂如何去调试视觉的设备、物流的设备,他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即使我们整个流程设计的非常好,人匹配不上,那依然做不了。
Mandy: 所以其实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领导者,他要有所觉醒和改变;第二是管理方面,工作方式和流程要发生一些变化;第三是员工,他的能力要跟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