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产能要坚持实现“优化存量、主动减量”不动摇,努力“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逐步杜绝大规模千里迢迢进口有色金属原矿、压缩精矿进口规模,倒逼冶炼产能和中低端制造业向有需求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要深入研究1981~2015年世界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规律,实事求是地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预计我国铜铝铅锌镍锡消费将在2025年前后出现“峰值”。分析预测新时代我国有色金属消费一定要考虑经济转型等因素,特别是大数据对人民消费习惯影响等,尽可能避免只计算预期增加量而不扣除可能造成的减量。譬如:享有科技金属之誉的钽,尽管IC产业蓬勃发展,但由于科技进步和被替代特别是被优化等,近年来钽粉钽丝消费量一直稳中趋降。又譬如:一旦我国高铁网更加密实、汽车租赁市场更加方便快捷,以及消费意愿更生态环保,未来汽车消费将受到严重冲击,新能源汽车对铜消费增长贡献将不复存在。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18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消费贡献居三驾马车之首,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58.8%,超过资本贡献率28.7个百分点。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对有色金属消费造成巨大冲击,否则就无法解析进入21世纪来中国与美国消费存在的巨大差异。
预计我国精炼铜消费“峰值”为1200万吨、电解铝4000万吨、精炼铅500万吨、锌锭750万吨、精炼镍100万吨和精炼锡20万吨。即便如此,我国出现“峰值”时间整体上比G7至少推迟25年,且分别是G7“峰值”的1.60倍、3.01倍、1.52倍、2.06倍、1.64倍和1.49倍;铜锌镍锡“峰值”比国外推迟近20年,且分别是国外“峰值”的89.18%、96.85%、85.11%和73.26%。以精炼铜为例,简单测算我国2018~2035年(18年)累计消费量为1.98亿吨{(1179.1+1200)÷2×8+(1200+1000)÷2×5+(1000+900)÷2×5},是1958~2017年(60年)累计约1.28亿吨的1.55倍,是2000~2017年我国累计约1.15亿吨的1.72倍、G7累计10136.4万吨的1.95倍、G20-11累计6129.4万吨的3.23倍。铝铅锌镍锡基本类似,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相关情况见表3。